近日,第七届中国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大会(PRCV 2024)召开,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及行业从业者参与。会议中讨论了基于虚假图片产生的欺诈事件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,并重点探讨了图像内容安全的重要性。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,更触及法律的底线。
在《生成式AI时代的内容安全与系统构建加速》主题分享中,郭丰俊提到,在汽车交易、运输等业务中,涉及大量驾驶证、行驶证真实性核查需求。以二手车交易为例,不法分子通过伪造、变造车辆登记证、行驶证号牌号码、发动机号码等的方式实施合同诈骗,从中牟利,给相关企业造成了高额的经济损失。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,也违反了《刑法》中的相关规定。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八十条,伪造、变造国家机关证件的行为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;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面对日益复杂的图像篡改手段,合合信息图像篡改检测技术应运而生。该技术能够捕捉图像在篡改过程中留下的细微痕迹,在保持极低误检率的同时,准确识别并定位图片中文本的篡改行为。此外,针对生成式图像造假,该技术还能基于空域与频域关系建模,利用多维度特征以鉴别图像是否由AI生成,并给出相应的警告或提示。这项技术的应用,无疑为打击图像造假提供了有力工具,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。
然而,技术的进步并非万能。随着大模型的飞速发展,伪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,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警惕。谭铁牛院士在大会上指出,数字内容取证技术对于保障数字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至关重要。用科技手段应对日益复杂的信息伪造和滥用问题,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为之努力的“大课题”。为此,今年9月,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、合合信息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、公司联合编制,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《文本图像篡改检测系统技术要求》,围绕“细粒度”视觉差异伪造图像鉴别、生成式图像判别等行业焦点议题,建立了统一的评估框架,将助力文档图像处理技术安全、有序发展。
总之,AIGC时代的到来使得图像篡改技术愈发先进,同时也为打击此类犯罪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。但单靠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,还需要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,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图像造假行为,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